1047.祭司的威望(2 / 4)

买活 御井烹香 3048 字 1个月前

:以土人对知识教的热情来说,要治理彩云道,知识教真是绕不开的话题!

“主要是搞来了一批疫苗。”

被这些土人们如此敬重的小祭司,其实真人看起来相当的不起眼,除了帽徽之外,甚至可以说和码头苦力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:一样都是多次晒得脱皮过后,有些粗糙不均的黝黑肤色,两颊透着健康的血色,矮壮身材,手脚有厚厚的老茧,行动起来,一看就知道身手非常灵活,干起活来也很麻利。

说话的时候,也透着一股机灵劲儿——知识教的祭司都很聪明,学习能力很强,很显然,不管是洋番传教士转过来的那批人,还是华夏和尚道士转行,又或者是从信徒中选拔出来的祭司,想要干得好,对知识教陌生的教义也必须从头开始学习理解,而且,知识教主要的传教内容就是到处给人上课,他们自己学得不快不好,是不可能把信徒教好的,笨人干不了这一行。

这样长期筛选下来,知识教的祭司,给人的印象也就逐渐固定了:绝不是从前那些神职人员一样,故弄玄虚、高深莫测,一个个都是精明实在,说话平易近人、浅显易懂,小祭司解释起这批夷人寨子,为何如此急切虔诚时,也是一样,“从七年前起,彩云道以南包括南洋,再往下到身毒地区,有很大一片区域在流行天花,每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疫情。”

“这些夷人畏惧天花,到处求助于祖先神,但当然没什么效果,我们知识教借机搞来了一批疫苗,并且教导他们该如何防疫,这批寨子,因为靠近五尺道,所以是第一批接种,自那以后他们就完全皈依于知识教了,如果再往纵深走,深山里的夷寨,对我们祭司的态度肯定就要冷淡得多。”

原来彩云道还有天花疫情——甚而南洋大陆还有如此的大疫,陶珠儿等人事前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的,小祭司也不诧异,“这毕竟是山高水远的地方,消息传递也很不便,疾病比消息走得更快得多了。如果不是我们知识教的总结,就连本地居民自己也不知道,原来疫情的根源是在身毒,又波及了这么广的地方。”

他立刻就掏出了一块小黑板,并且从随身的行囊里拿出了一根特制的粉块笔:“我给你们重新画一下南洋地理图,以及各族寨子的分布图好了。”

抓住机会就要上课,这就是知识教祭司的典型特征,哪怕没有教徽,熟悉了之后,想在人群中找到祭司,也很容易。他们是真的一有机会就卖力地散播各种知识,陶珠儿等人,对于这画面也从叹为观止而逐渐习以为常了——他们同路已经走了大概小半个月了,小祭司身边的扈从也更换了好几批人,总之,只要条件一允许,小祭司就在教导他的扈从。

大多数时候是教他们学说汉话,并且鼓励他们和马帮汉子们互相交谈,彼此教导语言,陶珠儿等人,如果在他身边,也会被随机抓去,一起学习单词,用的是扫盲班类似的手法,就是指着一个事物,说出对应的数种语言。

对学习成绩不错的陶珠儿等人来说,从前他们是旁观者,看着成年的文盲,吃力地在扫盲班教师的启发下,笨拙地学习着发音,当时心中也没少为此发笑,现在轮到自己,有些人总放不下面子,但也有些人,比别人多了点远见,认识到了彩云道的环境,也意识到,如果要干好自己的工作,显然必须至少学会一种通用的夷话,因此一有机会就尽力地尝试学起来,并不害怕丢脸——

其实也没什么好丢脸的,那些同路的马帮汉子,大多也都饶有兴致地学着,他们从前虽然在五尺道上走动,但和夷寨之间,彼此井水不犯河水,一般不打交道,最多只会说几句互相问好的话,现在有机会学夷话,和友好的夷人一起练习,甚至交个面上的朋友,这对他们往后的行程也加多了方便——你说,就这样四处栽花,到处给人带来好处的教派,它怎么能不受到欢迎,祭司凭什么吃不开呢?

除了‘手指法’之外,小祭司也很懂得创造各种机会来进行教育,他靠在石头边上,低着头唰唰几笔,便把南洋的地理图画了出来,还在每座山上都标出了两种语言的地名,知识教的祭司普遍都很多才多艺,光是这几笔画工,就让人刮目相看了。

人们感兴趣地传阅着黑板,不断地发出低低的赞叹声,夷人们膜拜地望着他指间的粉块笔,似乎恨不得俯下身来亲吻这东西:这种笔,结构和毛笔类似,有笔杆,只是笔头的部份,是填充着磨过的粉块,这是乡间扫盲班和知识教祭司特有的一种文具,为的就是可以在黑板上方便省力地书写,不用手指捏着粉笔,写多了关节疼。由于彩云道这里,扫盲班还没开起来,粉块笔就成了祭司的象征,看夷人们的表现,和知识教的教徽一样,拥有特殊的地位,也得到了夷人们的崇拜。

“你看,这是澜沧江,也叫做九龙江,它的发源地在我们华夏,入海口在南洋,这是南洋的母亲河,南洋的部落,几乎都依靠它来建城,在这条河的每个回环,你都能找到一个城寨,我们这些沿五尺道居住的夷寨,和下游的这些城寨,其中有不少,语言可以相通,说起来都是远亲……”

原本复杂的南洋多国,在地理、种族上和彩云道的关系,至少围绕五尺道这一块,在小祭司的指点中,也变得清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