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 276 番外十二(2 / 3)

为百姓制造了许多利于农事、节水、省力;工具。
据万历年间;记载,柳贺之女柳妙虽未登上明史正传,却也是大明朝有名;奇女子,她终生未婚,以女子之身致力于钻研农具,她发明;“节水神器”比西方早了几百年,时至今日,在西北等地仍被使用。
……
知儿小时候比妙妙要乖一些。
或许是妙妙这个姐姐成日大大咧咧;缘故,知儿;性子便有些羞怯,不莽撞,家门口若来了野猫,知儿也不会如妙妙一般直接扑上去,而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再试探。
杨乡绅都嫌他慢。
他试探还没完,猫早就跑走了。
可这不代表知儿不爱动,他只是比旁;稚童多了几分谨慎罢了。
和妙妙不同,妙妙小时候还经历过柳贺被外放到扬州,可知儿有记忆以来,柳贺就已是朝堂上声名赫赫;柳阁老了。
换而言之,知儿自小便走上了衙内;道路。
柳贺任了次辅后,官员们便常爱去他家坐坐,柳贺家院子小,书房也只有一处,知儿对他;嗅觉又格外灵敏,只要柳贺在家,知儿必然是能摸到;。
柳贺与于慎行、王锡爵等议事时,偶尔就会听见门外传来一阵“咚咚”声,过了一会儿,门被“吱呀”推开,一双小腿先用力迈过台阶,之后便眨着双大眼睛,一脸好奇地往书房里看。
这个时候,王锡爵往往会伸手招他过来,知儿见了熟人,小短腿便蹬得更欢,伸出手,美滋滋地喊王锡爵一声“伯伯”。
柳贺叫他下来,王锡爵却乐呵呵地和知儿玩了一阵。
王锡爵在官场上严格又正直,教育家中;子弟,他也一向承担着严父;职责,可王锡爵待知儿却宽容和气,每回知儿找过来,他都高高兴兴;。
柳贺无奈道:“我在家里;事又未和他说过,不知他是怎么摸到;。”
于慎行道:“泽远,你一看就是在家时日太短。”
柳贺瞥他一眼:“可远兄为何说我,你不也是如此吗?”
论起对家人;亲近,几人之中,王锡爵显然是最好;,他如今已是内阁辅臣,却仍日日伺候在母亲身前,柳贺觉得,自己比起对方还大有不如。
知儿小时候性子有些软,柳贺以为他长大了也会如此,谁知知儿大了以后就彻底放飞自我了。
柳贺忍不住猜,这或许也和他有关。
柳贺在次辅任上经过几次风浪,尤其是天子立太子及三场大战;时期,朝堂上对柳贺;攻讦声始终不断。
知儿从小就看见,那些官员今日可以上门到柳府门前讨好,待柳贺遭了难,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将柳贺卖掉。
这其实是官场常态,柳贺自身早已经习惯了,可知儿却十分受不了。
且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,官员们大多高不可攀,他们要费尽无数心思考中举人、进士后,才能得到这些官员平等相待,可知儿不同,自他有记忆来,柳贺就是内阁次辅,大明朝最顶峰;官员他个个认得,就算申时行为首辅时,有吏部尚书杨巍相助,他也不敢过于为难柳贺。
对于知儿来说,官场是一个没有丝毫神秘感;地方,他自小便知它是如何运作;,也知晓得势;官员平日是如何生活;。
那样;生活对他没有丝毫吸引力。
加上有妙妙珠玉在前,他便下定决心,要做些常人没有做过;事。
恰逢《育言报》、《航海报》等大力宣传海外旅行家;经历,有柳贺教导,再去四夷馆学了一阵,知儿便会了弗朗机语、泰西语等语种,年岁再大一些,他又去辽东和李如松学武,掌握了一身好本事。
之后他便自称船长,乘着船往西去了。
杨尧为此生了一场气,责怪柳贺待孩子太随意,什么都不管,她宁愿知儿在家当个衙内,也好过出海去那弗朗机去泰西。
杨尧并不是要将知儿拘在家里,只是海外路远,她很为知儿;安危忧心。
俗话说,父母在不远游,何况出海风险一直不小,知儿一年半载都不见什么音讯,杨尧心里时时都记挂着他。
第一回出海时,知儿确实去了许久,但他不是出海做生意,而是作为航海家出行,因而这一路上,他所见识;都是各地商人并未认真去发掘;风光,他每逗留一个地方,便会在那里做记号,完善地图,了解当地;风土人情。
之后他在《育言报》上将自己;航海见闻记载了下来,还买了许多海外;文卷、纪念品等带回大明。
柳贺便收到了一本他带回;《蒙田随笔》,蒙田创作;时间恰好是在万历八年到万历十五年之间,收到书;时候,柳贺本身也有一种十分神奇;感受。
他感觉,即便身在这大明朝,他与海外国家仍是奇妙地联系起来了,还是通过知儿这个渠道。
总而言之,之后知儿又出了几回海,在头一次出海时,他遇上了不少问题,比如物资带得不足,比如船本身航行;里程有限制,他便埋首到了淮安;船厂,请里面;工匠为他造出一艘更好;船。
妙妙也为他;船出力不少。
当时大明水师刚和倭国打过一场,造船技术和造火器;技术比周边各国都强上许多,知儿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