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 烙锅(1 / 2)

卫维恩放下手机,和我一起看着突然出现的小猴子,小猴子瞪着一双水润水润的大眼睛看着我们,好像一点儿也不怕我们。

它那毛茸茸的小脑袋儿,介于金黄与棕黄之间的毛发,尤为引人注目。而它那一双溜溜直转的黑眼睛,水润润,亮晶晶地凝视着我们,似乎想要向我们传达它的好奇与友好。

我看着它那张皱皱巴巴,粉粉嫩嫩的小猴脸儿,不禁心生柔情。那双黑眼睛里闪烁着纯真与机灵,让我想起了我国名着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。石猴孙悟空刚出世的时候,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呐。

我把从上山路上采来的,酸酸的,有一点点甜的一串野果,递给它,它接过去,揪下一个放进嘴里,嚼了两下,就把那串野果随手,不!随爪一扔,转身跑了,我和卫维恩面面相觑,正疑惑间,就见小猴子拿来一串黄澄澄的野果,跑了回来。

往我面前一送,揪了一个放进自己的嘴里,用它那双水润水润的大眼睛看着我,我情不自禁地接过来,揪了一个放进嘴里,酸酸甜甜的,比我摘的野果好吃多了。我和卫维恩相视一笑,把它给我的野果分食殆尽。

太阳越升越高,我们该回去了,小猴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的离别之意,它蹦跳着跟在我们身后,似乎在为我们送行。

我们转身向它挥手,它也停下了脚步,瞪大了水润的眼睛看着我们,仿佛在说:“再见,朋友们,记得下次再来找我玩哦!”然后,它转身消失在了茂密的树林中。

我们离开了山顶,但小猴子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。回到家中,我们仍然会不时地回想起那双水润水润的大眼睛,那张皱皱巴巴的小猴脸,以及那串酸酸甜甜的野果。我不由得浮想联翩,明天早上我们再来的时候,会不会再遇上这只可爱的小猴子。

回到“家”里,我在厨房里做饭,卫维恩拿起大扫帚扫院子,院门这时候被拍响,卫维恩放下扫帚开门,原来是周围的邻居,看见“我家”厨房的烟筒冒烟了,知道我们在做饭,热心地送来了粮食、瓜果、蔬菜,还有自家走地鸡下的鸡蛋。

我连忙从厨房出来,和卫维恩一起,忙不迭地道谢,请他们屋里坐,他们连连婉拒,让我赶紧回厨房做饭,他们家里已经做好了早饭,还等着他们回去吃饭呢。

饭菜很快做好,我和卫维恩吃了,便想到村子里转一转。我们走在村子的小路上,周围是绿意盎然的稻田和错落有致的农舍。

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,有三四个孩子好奇地围着我们转。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,仿佛与世隔绝,回归到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。

在村子的一角,我们遇见了一位正在编制竹篮的老人。他手法熟练,神情专注,仿佛在与竹子进行一场无言的对话。我们驻足欣赏,老人抬起头,向我们微微一笑,那笑容充满了淳朴与善良,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与美好。

我们与老人攀谈起来,得知他是村里的手工艺人,靠编织竹篮为生。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家,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各种竹制品。每一件都精致独特,充满了艺术气息。我们惊叹不已,对老人的手艺赞不绝口。

我和卫维恩信步走到一个缓缓的山坡,山坡上有一家环绕着竹篱笆的农家小院。院子里绿意盎然,各种蔬菜茁壮成长,五彩斑斓的花朵和翠绿的草木相映成趣,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。

此刻,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屋檐下专心致志地制作陶器。他看见我们在山坡下行走,便热情地招呼我们:“你们小两口出来转转,上来坐坐吧,喝口水,在这里住着可习惯……”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,在山间回荡,让人倍感亲切。

我们沿着青石小路,穿过篱笆门,走到老人的面前。我被眼前这位陶艺家的专注与热情所感染,不禁想起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田园生活。

陶渊明在《归园田居》中写道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荚落而知春尽,柳条舒而晓风。”这正是眼前景象的生动写照,让人心生向往。

卫维恩和我看着老人手中的陶器,忍不住驻足观赏。他手法熟练地将陶土揉捏成他需要的形状,我好奇地问:“爷爷,您这是做的这是什么啊?”老人笑着回答:“烙锅,始于清朝,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。”

我看着眼前中间凸状的陶土烙锅,带沿的中间高周边低,就明白烙食材的时候,就可以让烙出汤汁或者油脂自动流向锅边,随时都可以将汤汁或者油脂往食材上面浇。

我们听得入神,老人又继续介绍道:“这烙锅不仅是烹饪的工具,更是我们这里的文化传承。每逢佳节,家家户户都会用烙锅制作美食,亲朋好友围坐一堂,共享天伦之乐。”我们仿佛已经闻到了烙锅飘出的香气,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向往。

我和卫维恩对视一笑,向老人道别。正欲离开,老人突然叫住我们,从身后拿出一个精致的烙锅,说道:“这是我自己做的,送给你们小两口,希望你们在这里过得愉快。”

我们惊喜地接过烙锅,连声道谢。这意外的礼物,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充满了感激与喜爱。

我们带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