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兀狄哈狠人(2 / 4)

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52 字 1个月前

多养活五十口人。

想到这里,朱高煦心情愉快不少,他一直认为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中,最具有价值的不是火绳枪和燧发枪,而是相应对的部分农业知识。

在这个农业社会,但凡能让农业增产一成,他都能让天下多出养活数百万人的口粮。

“秋收前能开垦多少亩荒地?”朱高煦蹲在稻田里近距离打量水稻,同时头也不抬的询问亦失哈。

亦失哈闻言也脸洋溢笑脸道:“多了这么多畜力,按照下面百姓自己的估计,每家每户在秋收前能开垦最少七亩地。”

农业时代开垦荒地并不容易,但如果有了足够的牲畜就会轻松许多。

按照每家每户开垦七亩荒地来算,再加原本的三千余亩田,吉林城今年秋收前的耕地数量恐怕能接近两万亩,如果秋收后还没入冬,那努力半个多月或许能达到两万亩。

“两万亩……”朱高煦呢喃着这个数字。

他问过城里的百姓,因为有畜力,所以这次他们开垦的荒地质量与开荒二年的质量是差不多的。

也就是说,这批耕田到了明年后,基本能达到开荒三年地的质量,产出大概也七十斤左右。

如果吉林城能提供足够的农家肥,到时候再加水渠的旱涝保收,产量恐怕能达到八十斤。

也就是说了,来年秋收最低能产出九千乃至万石粮食,可以从原本三千亩养活三百多口人的情况,提升到两万亩养活一千五百多口人。

耕地翻了接近七倍,养活的人口翻了五倍,到了后年就能达到和老田一样的水平,能养活同样七倍的人。

这一连串推算出的数据让朱高煦脸的笑容止不住,而他也抬头对亦失哈说道:

“这两亩试验田如果来年育苗能成功,那我们就能在这吉林种植水稻了。”

“我翻看史书,唐代渤海国时,渤海国就在这块地方种植过水稻,每亩产量起码一石,多的能达到一石半。”

“我们不用太贪心,哪怕能产出一石,也能够养活三千口人了。”

“真的?”亦失哈惊喜的蹲下,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场面。

“当然”朱高煦见他那模样,回答过后也忍不住泼冷水道:“不过我们也不能寄希望在水稻,主要还是得开荒。”

“今年入冬前,许多部落估计养不活太多牲畜,但凡他们要贩卖耕牛挽马,我们尽数都买回来,加来年开春后再买一批,明年应该能做到每家每户有一头耕牛或挽马了。”

“到时候开起荒来就更容易了,如果来年能开荒两万亩或者三万亩,那即便这水稻育苗失败,我们也能养活四五千人。”

“熬个一两年,吉林城也就能自给自足,向皇爷爷要些移民了。”

朱高煦这般说着,亦失哈与他们身后的护卫们也不由的憧憬了起来。

没有太多言语,朱高煦检查了一遍稻田,在吉林城这几个月的学习,已经让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民。

确定水稻没有什么事情后,他便带着亦失哈他们前往了城内的军械坊。

军械坊坐落在吉林城东北角,与渤海王府距离不到二百步,整个坊被两丈高,五尺厚的夯土墙包围起来,东西南北各百步,占地三十六亩。

在这里驻守的兵卒采取轮班制,每班一总旗,一日三班,轮流在午、正午、下午前往书院学习。

军械坊只有一个门,因此走入坊内便能看到整个坊的情况。

由于各类工匠不足,因此军械坊的三十六亩地只有不到十亩有建筑。

朱高煦他们到来时,林粟正在与工匠坊内的一名吏目沟通。

“聊什么呢?”

“殿下……”

朱高煦带着亦失哈出现在了二人面前,二人作揖之后林粟也道:

“我与苏吏目在聊明甲和暗甲的事情。”

“算城内的明甲和这次的六百套明甲甲片,大概下个月就能凑足一千五百套明甲,届时兄弟们的明甲就足够了。”

“冬季快来了,所以我和苏吏目商量从八月开始打造暗甲,目前还缺额五百九十四套,末将准备打造八百套,留着二百余套备用。”

自从读了书,林粟说话也开始文绉绉了起来,对此朱高煦倒是已经习惯了。

他听了林粟的话后,带着众人便前往了制造甲胄的院子,在这里有五十名健妇熟练的用绊甲绦串联甲片。

“这样的速度,每天能串联出几套甲胄?”朱高煦看向苏吏目询问,他也如实作答:

“只要甲片足够,五个人一天能串联出一套,这里每天能穿出十套甲胄,其实和打造甲片的速度差不多。”

闻言,朱高煦颔首没有多说,而是走出这里前往打造兵器的地方。

由于兵器容易损坏,因此打造兵器的院子格外宽大,二十名铁匠在这里敲打出枪头与短刀短锤,朱高煦看到后也对苏吏目说道:

“城里的长枪太轻,你让铁匠给我打一杆十五斤重的丈六铁枪,再打一把三尺六寸的十斤铁锏。”

“这……”苏吏目惊诧的看向了旁边的林粟,林粟却笑道:“打啊,殿下力气大,徒手拎着我当兵器都行。”

朱高煦天生神力的这件事在戌